【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放任痛風反覆發作,恐提高腎臟病風險;60歲章先生,患有痛風關節炎多年,每次發作都是到診所打止痛針,緩解之後就等下一次發作再說;隨著時間進展,發作的部位越來越多,從雙側下肢關節擴增到雙手手腕關節,而且頻率也增加,過去一年中,幾乎每月都會發作一次,造成生活上很多困擾跟不便;去(2022)年年中,因為右手腕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到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急診就醫,醫師診察後安排入住風濕免疫科病房治療。
放任痛風反覆發作 奇美醫:恐提高腎臟病風險 生活型態調整+穩定服藥
住院後,痛風關節炎急性症狀在使用藥物下,很快就緩解了,不過經過詳細衛教之後,章先生才知道反覆痛風關節炎發作,其實是需要長期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的,如果不治療,恐提高罹患腎臟病風險;之前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相關資訊,只知道急性發作時候可以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緩解症狀;出院之後,章先生持續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門診追蹤,並配合定期服用藥物,血液中尿酸濃度很快地降下來達到治療目標,而且持續保持穩定。奇美醫院表示,半年多過去了,章先生痛風關節炎沒有再發作,目前仍繼續在門診追蹤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
一旦發生第1次痛風關節炎,之後症狀會越來越嚴重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說明,痛風關節炎是因為體內尿酸過多,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皮膚及肌腱等處;病人一開始都是高尿酸血症,也就是血液中的尿酸值高於6.9 mg/dL;高於這個數值之後,體內的尿酸就會開始形成結晶沉積;隨著時間逐漸過去,關節內尿酸結晶沉積至各個關節內引起發炎,就產生了第一次痛風關節炎;若不妥善治療,大約在半年到1年半左右,會發生第2次痛風關節炎,之後每一次發作間距就會越來越短;大多數人一開始發作關節是第一腳趾關節,第二常見是足背,然後依序是足踝與膝關節;隨著時間演進,發作過關節數量會逐漸增加,甚至開始出現上肢關節發炎;部分病人甚至演變成慢性關節炎,反覆發炎,沒有完全緩解可能,只是在大痛跟小痛之間輪續。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指出,尿酸結晶除關節內以外,也可沉積在肌肉、肌腱、皮膚,甚至內臟器官內;尿酸結晶增加也會形成痛風石的結節狀物體,出現在關節、肌腱、皮膚、耳殼等部位;如果痛風石破裂,會流出像是粉筆灰狀的黏稠液體;痛風石也具有侵蝕能力,可能會導致皮膚潰瘍、肌腱韌帶斷裂、軟骨硬骨侵蝕進而關節變形,嚴重的話會導致肢體功能障礙跟跛行;另,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腎功能變差、尿道結石,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與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關。
痛風的治療除生活型態改變外,最重要的是長期藥物控制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表示,很多人認為血液中尿酸高只要飲食小心即可,這並不完全正確;嚴格的飲食控制包含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如酒精類飲料、帶殼海鮮、動物內臟等)、充足飲水、避免飲用飲料店含糖飲料等,再加上運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多可讓血液中尿酸濃度降低至1 mg/dL而已;臨床上病人血液中尿酸濃度往往超過正常值很多,因此對絕大多數病人來說,生活型態調整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搭配穩定服藥,才能有效降低痛風發作。
陳昭宇指出,也有很多病人在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時候,會去醫療院所吃藥打針,很快地症狀就緩解了,認為這樣就治療好了,然後過一段時間又再度發作;急性關節炎治療確實是消炎藥物或者止痛藥物,而且效果很好,但若是忽略控制血液中尿酸濃度重要性,關節炎仍會反覆發作,眾多併發症也會隨之而來。
生活型態調整加上穩定服藥,齊頭並行才能有效控制痛風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表示,生活型態調整及穩定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尿酸,才是治療痛風關節炎根本;目前減少血液中尿酸濃度的藥物兩個主要機轉,包含減少體內尿酸形成及促進尿酸經由腎臟排泄,臨床醫師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跟劑量,讓尿酸濃度達到治療目標(無痛風石病人為6 mg/dL,有痛風石的病人則為5 mg/dL);良好尿酸控制,不只可減少高尿酸血症併發症,還能讓急性痛風關節炎不再發生,而且原有痛風石可逐漸縮小或消失,對病人長期健康而言,才會更有保障。(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