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2023年第4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揭曉,入圍6件國立成功大學獲得「在地共融」「福祉共生」2首獎肯定,連續2年成為最大贏家;成大以「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獲得「在地共融」首獎,評審肯定他們以各項大小計畫積極協助馬祖,進行不少在地文化轉譯、場域再造等工作;成大也以醫學院附設醫院「宅善終~愛守護-優質的五全安寧居家照護」奪下「福祉共生」首獎,以安寧醫療深刻與動人內容讓評審給予高度肯定。
曾經擔任成大醫院院長的校長沈孟儒親自出席領取「福祉共生」首獎並致詞指出,在宅終老可說是大部份人願望,但要如何能把這人生最後一段路走得順利平穩,除了專業之外還需要大量耐心與愛心,所以安寧居家照護可說是「用生命來照顧生命,也是用生命來教育生命」,是最高醫療典範;成大身為綜合型頂尖大學並擁有完整醫療體系才能做好這件事;大學除了善盡社會責任,更應該注重實踐高等教育公共性,成大將繼續努力提供南部地區乃至全國最好醫療服務。
代表領取「在地共融」首獎成大建築系教授鄭泰昇致詞感謝傅朝卿名譽教授帶領及現任沈孟儒校長、前任蘇慧貞校長富有遠見大力支持。鄭泰昇指出,改造馬祖計劃是在冷戰島嶼播種期待未來開出藝術花朵,帶有實現臺灣價值意義,藉此告訴全世界臺灣是愛好藝術愛好和平的,因此大學USR計劃不僅是對臺灣地方創生,也對臺灣整體負有一份責任。
第4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今年有120件參賽,角逐7組獎項,最終頒出7個首獎、16個楷模獎項;傑出方案除了「生態共好」「在地共融」「產業共創」「福祉共生」「人才共學」,新增「綠色校園」組,並於今年將綜合績效改為「大學永續報告書」。
獲得「在地共融」首獎「戰地轉身.轉譯再生」是聚焦在馬祖軍事據點的空間再詮釋計畫;以設計力、文化力為出發轉譯構想與過往據點建築基地對話,發展新場域機能、開展新空間意義與展演命題,豐富島嶼魅力;同時透過滾動式、階段性發生實體行動,包含:整合性策略規劃、以及關係採集、藝術採集和場域系統性呈現,進行動態資料累積與線上展覽。
成大建築系鄭泰昇教授帶領跨域團隊10多位教師,涵蓋建築、都市計畫、工業設計、創意產業、科技藝術、歷史等系所,包括擔任總顧問的傅朝卿名譽教授、工業設計系馬敏元教授、建築系吳秉聲教授、建築系簡聖芬副教授、都市計劃系張秀慈副教授、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副教授、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林蕙玟副教授、歷史系謝仕淵副教授、建築系林軒丞助理教授、全校不分系黃仲菁助理教授及設計中心執行長龔柏閔,還包括知名建築師團隊及跨校合作團隊等。
成大以「戰地轉身・轉譯再生」(2020-2022)為主題,做了全面性統整與策略規劃;從「世界遺產潛力點」、「戰地遺產轉譯再生」、「戰地文化景觀保存、詮釋與再生」、「島嶼博物館/國際藝術島」四大面向,協助馬祖進行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執行「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統籌計畫期間,為拓展成大與馬祖的全面性夥伴關係,2020年11月由當時校長蘇慧貞領軍,將成大主管創新共識營移至馬祖舉行,這是成大創校以來首次近60位主管一齊搭機赴外島舉辦共識營,充分展現對此案高度支持與誠意。
連江縣縣長劉增應率領官員候機,成大特別安排科技部林敏聰政務次長進行科技講座、成大傅朝卿名譽教授進行文化講座;在親眼所見馬祖獨特地景之後,更能深化人文與科技結合,凝聚共識打造高教願景。
隨後在2021年共創成大90馬祖紀念酒,2022年簽署馬祖微學院合作備忘錄,以「微學院」新型態組織突破大學既有體制框架,串連馬祖在地能量與高教跨域資源,形塑一個以島嶼場域為中心、使命導向、專案驅動、問題導向學習的另類小型學院,透過藝術設計的力量,將馬祖的人文歷史、生態、文化,融入生活場域帶動產業創新,藉由臺灣獨特的島嶼論述與實踐,形塑全球島嶼多元文化與全球永續發展脈絡。
成大也以「宅善終~愛守護-優質的五全安寧居家照護」奪下「福祉共生」首獎,成大醫院安寧病房主任林鵬展副教授帶領團隊當病人治癒率低,生命開始倒數計時,不只「cure」(治療),更要「care」(照顧);成大醫院「宅善終~愛守護-優質的五全安寧居家照護」推動就是希望,照顧場景可以從醫院移回病人家中,除非必要,便不再回到醫院安寧病房。
所謂五全就是「全人」以病人為中心身心靈照護、「全家」照顧病人、「全程」喪親家屬的哀傷撫慰、「全隊」結合團隊各職類專業提供全方面需求照顧、「全社區」與社區診所及居家護理所合作成就共好;安寧居家提供末期病人在宅善終,讓家人在最後生命時光中可團聚,在有限醫療資源下節省醫療支出,避免無效醫療,共創病人家屬、醫院、社會、國家四贏局面。
1994年,臺灣安寧療護推手趙可式在成大推動安寧小組,走過近30年,成大已組成一支全台最大安寧照護大軍,從醫師、護理師、社工師、音樂治療師、靈性關懷師到志工一字排開,不分病人疾病、年齡,24小時輪值待命,跨領域提供創新舒適精準照護,成大安寧照護服務範圍跨兩個直轄市28個行政區;隨著社會高齡化與服務口碑,成大安寧居家人數連年增加,2021年服務量突破9,000人次;服務人數來到623人,是全國平均25倍;換算下來,成大病人在宅善終比例高達81.8%,不只全台最高,還大幅領先歐洲的40.2%與美國30.7%。
許多人會誤以為「安寧緩和醫療」等於「放棄治療」;成大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中心主任、腫瘤內科醫師林鵬展解釋,「安寧,是提供更高規格的照顧,」事實上,安寧照護並不延遲或加速死亡,而是替病人理出最舒適、有尊嚴照護路徑,從容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為此,安寧團隊必須掌握病人過去、照顧現在、預測未來,靠的就是大數據。
成大收集了2005年到2020年、超過8,000位安寧病人數據資料庫,能從此推敲出不同階段治療策略;「做得精細,病人才會舒服,」林鵬展說,身體照顧絕對是醫護人員強項,但當病人已藥石罔效,就要優先提供精油按摩、舒適洗頭、淋巴水腫照護等舒適護理。(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禁止酒駕)(未成年請勿飲酒)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