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3年12月17日星期日

走進敦煌莫高窟 看見佛教藝術寶藏 千年絲路光華再現/影音

【記者于郁金/許綾芳/高雄報導】由佛陀紀念館攜手敦煌研究院歷經10餘年策畫「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2023年12月16日在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中國大陸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等共同主持開幕式;這項百年難得一見珍貴展覽,自12月16日起,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一連免費展出4個月,歡迎民眾參與這千年一遇藝術饗宴。

走進敦煌莫高窟 看見佛教藝術寶藏 千年絲路光華再現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重現敦煌莫高窟3座石窟及7座藻井等實體,還有敦煌研究院3D打磨「中心柱窟」連同百餘件真跡或臨摹等珍貴文物,克服重重障礙,跨越4,400公里,首度現身臺灣,是百年難得一見珍貴展覽。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開幕式在佛陀紀念館本館三川門庭舉行,特別打造一座通往莫高窟入口牌坊,讓觀展者穿越牌坊有實境感;活動在南台灣藝術舞蹈團以《敦煌舞境》舞蹈呼應這場藝術特展,舞者曼妙肢體語言和敦煌藝術對話為特展揭開序幕。
(歷經10餘年的籌畫,「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揭幕,照片提供佛光山)

16日出席特展開幕式包括:法門寺住持寬嚴大和尚、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漢學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賢、文化學人林谷芳、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主任何婕、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珊、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雄辦事分處主任史瑞琳、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副主任王慧慧、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宗祖殿堂主依照法師、佛光山榮譽功德主蔡國華伉儷及佛光人、信眾逾700人出席絲路光華開幕。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李群以視訊致詞表示,敦煌藝術文化是中華文化,也是兩岸共同文化資產和精神嘉勉,在文化交流有志之士努力及彼此互信之下,架起了交流跨海大橋;10餘年來和佛光山合作10項展覽,提供了很多歷史文化資糧;這次是第3個5年計畫啟始展,以營建及發展之路為題,呈現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宗教及生活百態。
心保和尚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將歐亞大陸和貿易商道連接成為「絲綢之路」說起,開展為一條文化交流匯通橋梁;有商賈貿易還有印度高僧東來、中國僧人西行求法而成人文薈萃重要節點;敦煌石窟中有唐三藏取經詩畫、維摩詰居士說經、佛陀成道降魔故事等,都和佛教相關聯;多面向的敦煌文物開展成一門「敦煌學」,吸引很多專家學者探究,盼藉由特展讓佛教藝術流傳,佛陀教法續在人間發揚。

心保和尚表示,星雲大師曾於1989年訪莫高窟,歷經34年且在因緣促成之下,敦煌藝術到佛陀紀念館展出,是非常殊勝展覽;他讚歎敦煌壁畫及雕塑多為佛教藝術寶藏,也是世界佛教寶庫,有重要歷史價值,已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也曾在開幕前提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建設佛陀紀念館之初,除了採用與莫高窟近似黃砂岩磚塊作為結構主體之外,並委請楊惠姍老師在本館彩繪雕塑了取樣自莫高第三窟千手千眼觀音像,實具有與千年萬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連結的意涵。

據如常法師介紹,本次展覽策畫了10年,文物價值和布展難度,都相當具有挑戰性,特別是中央柱窟432窟、第45窟、第3窟及7座藻井和五台山壁畫的新媒體展示,難度甚高,可看性極大。
蘇伯民講述說明,敦煌是中原進出西域門戶,因中西文化商賈交流成了多元文化匯萃之處,莫高窟是珍貴文化藝術果實;735個洞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佛教藝術的所在地;有著從西元4世紀到14世紀佛教藝術成就,是人類文化重要遺產,敦煌研究院致力於此文今遺址的維護和保存;他推崇星雲大師一生廣利眾生,以虔誠、智慧將佛陀的慈悲的精神化為追求全人類福祉動力、促進兩岸交流等,因緣俱足成就了「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曾多次走訪敦煌石窟,文化學人林谷芳分享看到此特展帶給他的讚歎和感慨。林谷芳說,敦煌所處地理位置是文化薈萃之地,觀展可體現僧侶、商賈初心;佛陀關注的人間百態及帶來心靈文化對應;感謝很多人致力於敦煌藝術及宗教文化研究,並牽起兩岸文化交流契機,讓觀展者於欣賞千年藝術同時有更深心靈觸動。

(開幕後,由敦煌研究院金牌解說員陸帥洋為心保和尚等一行貴賓,於展場間導覽,照片佛光山提供)

心保和尚等一行人於開幕後,由陸帥洋導覽進入莫高窟第45窟「殿堂窟」,解說建於盛唐期佛龕和彩塑,讓觀展者看到佛的莊嚴、弟子虔誠、菩薩溫柔及天王威嚴,壁畫是佛教經典呈現,還有菩薩教化眾生圖像等,覆斗形的窟頂象徵至高無上及宏偉;另,也欣賞鹿王本生故事畫、蓮花飛天藻井及開鑿於西魏時期的中心塔柱窟等,觀其佛龕彩塑至今完好保留,色彩豐富,畫工精細,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維基百科「莫高窟」資料,小編整理如下:
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莫高鎮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公尺,高50公尺;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5層,以精美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2、歷史:
(2)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3)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檯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3、藝術特色:
(1)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
(2)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16窟達268平方公尺,最小的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3)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了不同時期藝術風格和特色。
(4)由於中國五代以前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
(5)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公尺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4、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佛教藝術地,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
5、藏經洞:
(1)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2)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公尺、高3公尺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6萬多件,這就是著名「藏經洞」。
6、規模宏大的莫高窟不僅包涵了古代中國及西域的傳統文化藝術,更因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內容博大精深,得到了「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藝術寶庫」美譽。
7、莫高窟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1961年,莫高窟被中國大陸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了解,「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所有展出文物自11月中旬在天津裝船海運,期間還經歷海上大霧等天候挑戰,所幸都一切平安順利,歷經近2周組裝布展,如期圓滿此次盛大開展。

佛光山表示,佛陀紀念館自11月起展開了密集導覽義工培訓,由館長和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親率金牌解說員負責授課,展覽期間,將搭配敦煌壁畫臨摹體驗、敦煌奇妙夜表演和專題講座等活動,非常適合闔家參與藝術饗宴;不少民眾慕名敦煌藝術特展,迫不及待進場觀展並由導覽員解說,了解敦煌藝術的輝煌;「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於本(2023)年12月16日至明(2024)年4月21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二展廳展出。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分為5大單元展現:
1、絲路漫漫:
(1)張騫出使西域,將溝通歐亞大陸、以絲綢貿易爲代表中西商道連接起來;這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出敦煌通往西域,直趨中亞、印度、西亞,以至歐洲大陸的陸路交通道路被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爲「絲綢之路」,沿用至今;絲綢之路是貫通歐亞大陸主要幹線、互通有無商貿大道,同時還是開展文化交流與匯通橋梁;它的開闢,促進了古代中國與絲綢之路各國友好往來和相互瞭解,對古代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起了重大作用。
(2)在這條綿延漫長古道上,敦煌一直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重鎮;這裡有月牙泉名聞遐邇,有雅丹地貌鬼斧神工,有兩關懸泉蒼凉悠遠;公元前後,印度北傳佛教沿著絲綢之路的阿富汗、中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全面傳到西域,接著傳到了中國,並繼續向東擴散,最遠到達朝鮮和日本;隨著佛教發展和佛教文化廣泛傳播,佛教藝術也在敦煌蔚為大觀。
2、千年營建:
莫高窟開鑿始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據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立《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龕碑》載:「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届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自樂僔在鳴沙山麓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起,燦爛敦煌佛教藝術從此誕生。
3、燦爛佛宮:
敦煌莫高窟藝術,是在傳統漢晋藝術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藝術的營養,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佛教藝術,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生動地展現了中古時期中國千餘年間社會生活畫卷;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佛教藝術遺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高度成就,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逾越篇章。
4、世俗百態:
敦煌石窟藝術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敦煌石窟藝術來說,雖然大多以佛教內容爲主,但用以表現佛教義理畫面素材,是取自當時的現實生活,諸如城垣屋宅、亭台樓榭等建築,家居飲宴、婚喪嫁娶、生子育兒、衣冠服飾等民俗風情,耕田、狩獵、紡織、釀酒、鍛鐵等生產場面和生產工具、步兵、騎兵戎裝、兵器和戰爭場面等,它在某種意義上是表現了1千年古代社會生活第一手數據,是非常珍貴文化數據庫;我們從中可見到不同生活素材,及不同文化元素交融。
5、石破天驚: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圓籙Wang Yuanlu於第17窟(現編號)中偶然發現「藏經洞」Library Cave,裡邊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各種歷史文本、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藏經洞的發現是中國乃至世界20世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是人類文化藝術史上永載史冊大事,它與殷墟甲骨、明清內閣檔案大庫、居延漢簡一起被稱爲20世紀中古文獻4大發現。(許綾芳攝/部分佛光山提供)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展期:2023/12/16(六) - 2024/04/21(日)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本館第一、第二展廳






































(以下佛光山提供照片)



中華鱻傳媒 走進敦煌莫高窟 看見佛教藝術寶藏 千年絲路光華再現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