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醫師以「從人性的角度談骨質疏鬆」為題指出,門診經驗中,針對跌倒確診為髖部骨折的高齡患者來說,不單是骨頭斷裂,真正傷害是生活自主權崩解、家屬照顧壓力升高,及長期健康狀況不可逆退化。
手術前後,患者、家屬會詢問:「保險有理賠嗎?」,患者診治至一個階段後,要求開立診斷證明,申請保險理賠;但真正且被忽略的是術後臥床時間、復健與後續照護(復健交通、營養支持,甚至心理諮商等周邊花費),照顧者付出心力與人性耗損,會將整個家庭拖入深不見底泥沼。
許多保單條文上列出保障內容,難以涵蓋骨折後所需真實成本。例如:髖部骨折後患者可能需要至少3個月無法自行行走、6個月復健、甚至長期使用輔具;這段時間內,誰來照顧?如果病人原本獨居,是否由子女或請看護工照料,或入住養護機構?
常見到在照顧過程中,兄弟姊妹間為了輪班、誰請假多、誰出錢多等起爭執;夫妻間為了照顧責任,發生情緒摩擦;子女因為長期照顧壓力造成職涯中斷與心理折磨;這些情緒與人性衝突,從來都不是健保或保險能處理範疇。
陳建宏醫師進一步說明,門診中,嘗試讓每位50歲以上病人,都有機會接觸骨密度檢測,並提供個別化骨鬆風險評估與治療建議;對於已經有骨鬆或骨折病史患者,設計自費整合套組,結合物理治療指導、營養補充、藥物諮詢與保險規劃建議,主動管理自己健康。
骨質疏鬆是一種沉默的疾病,無聲無息地削弱骨骼強度,直至某次看似平常的跌倒或撞擊造成骨折。許多患者在骨折之前,甚至從未檢測過自己的骨密度,直到骨頭斷裂的那一刻,才第一次聽見「骨質疏鬆」這四個字。
陳建宏醫師說,有家屬會問我:「這些預防方案值得嗎?這樣檢查與藥物真的能避免骨折嗎?」我回答:「無法計算預防成功帶來數字,但骨折發生後代價,是你絕對不願意面對的」。
沒有跌倒的老人,時時可以走市場、去公園、陪孫子上下學;沒有骨折家庭,不必陷入照顧輪迴機制;重視預防醫學的社會,可大大減少失能與照護支出理性系統;因此;我不再只是「開刀的醫師」,而是「預防失能的守門人」、「預防醫學的推廣志工」。
陳建宏醫師強調,中高齡家庭,會把「照顧風險」納入生活規劃中,重新思考家庭支援系統與長照準備,我們要的不是「誰來照顧爸媽」,而是「怎樣讓爸媽不用被照顧」;從人性出發,不難發現:最珍貴保障,其實是「不讓災難發生」;在骨質疏鬆與骨折議題上,這個道理尤為真實,讓預防醫學不再只是健康講座中口號,而成為家庭日常生活共同語言,才是真正該投保「未來健康保單」。(陳建宏醫師診所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