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年度宗教文化盛事「浯島城隍遷治345週年遶境」於國曆5月8日、5月9日(星期五,農曆四月十二日)登場,為「2025浯島城隍文化觀光季」揭開高潮;這場結合宗教信仰、歷史傳承與文化觀光盛會,不僅承載金門地區居民共同記憶,更吸引來自海內外信眾與遊客前來參與,共同見證金門傳統陣頭文化磅礡氣勢;高雄浯島城隍管委會新任主委楊維居日前率領爐主楊恭淼、南部各金門同鄉會友會理事長及總幹事、信眾約50人,護送高雄浯島城隍爺回浯島母廟參與遶境活動。
今年「浯島城隍遷治345週年遶境」隊伍依循傳統香路前進,沿途巡安金城鎮街區內多座宮廟及重要地點,全程路線長達約3,800公尺,充分展現金門地區綿密宗教網絡與地方信仰力量;本次遶境路線如下:城隍廟→網寮→禹帝廟→天后宮→水門睢陽府→光前路→南門福德宮→中興路→莒光路→靈濟寺→莒光路一段→代天府→珠浦東路→模範街→昭德宮→北門福德宮→北鎮廟→中興路→民生路→縣政府→民權路→中正國小→中興路中段→關帝廟→莒光路171巷→外武廟→光前路61巷→紅大埕→返回城隍廟。
欣逢浯島邑主城隍爺遷治三四五週年慶典,金門縣政府與金城鎮公所推出一系列包括「愛戀金城音樂會、迎城隍主題繪畫、親子蜈蚣座嘉年華踩街」等十數項活動,配合迎城隍遶境祈福,共沐神恩;國曆5月9日(農曆四月十二日)為迎城隍「正日」,則由浯島城隍廟管委會主導,後浦小鎮萬人空巷,掀起迎城隍慶典的最高潮,全民同歡,遊客們亦駐足圍觀,共襄盛舉一起迎城隍、逗熱鬧,感受後浦迓城隍的慶典氛圍。
高雄浯島城隍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維居日前受金門浯島城隍管委會張克全總幹事邀約,乃特別向高雄浯島城隍爺請示獲三聖杯歡喜回母廟做客;旋即召集臺灣南部7個金門同鄉會50人進香團回母縣參與盛會。
從金門分爐來臺,逾40餘年高雄浯島城隍爺,今年特別安排返回浯島母廟參加遶境,報名參加善男信女極為踴躍;楊維居主委特別感謝嘉義市金門同鄉會前理事長張雲權自製50頂繡有「高雄浯島城隍」字樣帽子,贈送給返鄉參與遶境鄉親。
值得一提的是,高雄浯島城隍管理委員會自組鑼鼓隊,特聘請蔡水池耆老莅會指導,力求完美表現、欲讓鄉親歎為觀止;此次組團包括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維居(同時是高雄浯島城隍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臺東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金瓊、臺南市金門縣同鄉會理事長陳慶才、臺南市浯江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蔡忠盼、嘉義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方耀蛟、屏東縣屏東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恭淼(同時是值年爐主)、高雄市浯江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瑀喬等,皆全程參與。
5月9日(農曆四月十二日)遶境當天,雖然天降甘霖,雨勢不小,但澆不熄參與信眾遶境誠心,皆走完全程;5月10日上午,楊維居主委等親自護送高雄浯島城隍返臺灣;由臺灣陳水良等旅台鄉親至小港機場迎接,為城隍爺返鄉之行畫下圓滿句點。
金門浯島迎城隍為臺灣外島第一個被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從收契子錢、送頭、掛水牌、送佛帖至熱烈盛大的遶境巡安,所有環節皆建立於轄境居民生活之上,祭典內涵充分顯現當地民眾的生活文化特色。
城隍廟興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西元1388年),至今已有600餘年,而在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當時的總兵將原本位於金門城「古地城隍廟」之城隍爺遷治至後浦,至此每年舉行慶祝遷治活動,與一般宮廟都以神明的聖誕千秋日慶祝不同,迎城隍是以遷治活動為主;迎城隍這項宗教盛事主軸是「傳統」,而近年來也與觀光相結合,金門縣政府與金城鎮公所也逐步將這項傳統延伸並規劃成為期1個月帶狀活動;特別的是,近年來,在以保留傳統藝陣重新包裝後,不單已為金門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更是臺灣宗教結合新時代文化創意轉型重要里程碑。
金門浯島迎城隍遶境隊伍,熱鬧非凡,如輦轎、藝閣、人力蜈蚣座、打花草、神將等,例如北門境隊伍最大的特色是搖天晃地的輦駕步法,又可分為「原地搖擺」、「行進間搖擺」、「旋轉式搖擺」及「狂顛搖擺」等4種;個個活動皆是在地鄉親自發性籌組傳習而成,文化扎根意義鮮明,除彰顯在地閩南文化藝能特色外,連同眾多的隨香隊伍,以及沿途香案迎接參與的信眾,均展現金門浯島上居民群體向心力、團結心。
金門縣浯島城隍廟為金門地區居民信仰中心之一,始建於明朝末年,歷經清朝及光復後(公元1945年)多次整修,直至民國82年(公元1993年)拆除,並擴大規模重建,而成為現今樣貌;每年3月底開始,來自各地善男信女陸續湧進廟內上香祈福;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因兩岸時局緊張,迎城隍曾一度停辦,直到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才恢復;近幾年來,為推展觀光,迎城隍慶典還結合文化與產業,規模一年勝過一年,各地的城隍神不但齊聚金門,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廟會中的百節千人龍頭龍尾蜈蚣陣,還曾締造金氏世界紀錄,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
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出,祭典儀式包括送佛帖、送頭、請佛、打鑼鼓、小迎大迎、各路神明歸返:
1、送佛帖:
如同是張邀請卡,每年的輪值境主,必須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以及豐蓮山牧馬侯祠,邀請神明來共襄盛舉。
2、送頭: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在當年度輪值境主的範圍內,其居民們亦需準備紅龜粿、城隍爺神像、紙錢等物品,用於作醮、祈福等儀式中使用,此一習俗,又稱「送頭」。
3、請佛:由輪值境主帶領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到後浦城內各廟宇以及牧馬侯祠等,迎請開浯恩主公及各神明、王爺們駕臨城隍廟,共同參與廟會活動,稱作「請佛」。
4、打鑼鼓:從農曆四月初九到十一日,也就是在城隍爺出巡的前3天的晚上,會有所謂「鑼鼓排練」的活動,此時會有鑼鼓隊進行踩街探路的活動,其用意在通知附近的孤魂野鬼們,城隍爺即將要出巡了,要盡快閃避。
5、小迎、大迎:
此時也是城隍祭典最高潮,分為「小迎」每年舉辦,為期1天,「大迎」則是每3年1次(逢農曆閏年),從農曆四月初一開始,共遶境3天。
6、各路神明歸返:出巡結束後,各廟宇及開浯恩主公將在城隍廟停留一天,共同諦聽民間疾苦,農曆十四日當天,由輪值境主護送各路神明歸返宮廟。
根據內政部「宗教觀光的最佳指南-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資料指出,金門浯島迎城隍導覽項目有5項,包括大迎與小迎、迎城隍流程、托燈、鄭元和「打花草」表演、人力蜈蚣座,簡介如下:
1、大迎與小迎:金門浯島迎城隍習俗,過去是每年1次「小迎」,遶境於城區四境,還有每3至5年1次的「大迎」,除遶境金城鎮大部分,還擴大至金寧鄉部分村里;民國40年(公元1951年)代後只有小迎,未曾再舉行過大迎了,但民國105年(公元2016年),當地居民又發起擴大遶境活動;每年「小迎」路徑為後浦城東、西、南、北門四境,並分別由西、北門或東、南門擔任輪值年,香隊遶境路線走相反方向遶巡一圈。
2、迎城隍流程:
金門浯島迎城隍活動每年由「收契子錢」揭開序幕,到最後一日的遶境巡安,期程共17天,流程如下:
(1)農曆3月26日收契子錢:收契子錢為信眾家中若有小孩想讓神明收為契子(即義子之意,相傳讓城隍爺收為契子可獲得庇佑、平安長大),自農曆3月26日起就會到城隍廟繳交一年的城隍爺契子錢,這些將用來當廟會或祭祀經費。
(2)農曆4月1日掛水牌:廟方會掛出水牌,內容為敬請文武判二爺、敬請范謝二將軍、敬請董李排爺二爺、敬看馬「帶馬」等事項及津貼金額,水牌上若貼有名字,就表示該項目有人願意擔任。
(3)農曆4月1日送佛帖:佛帖為神明之間的「邀請函」,每年城隍廟的輪值境主,要將佛帖送到後浦城內各廟宇、豐蓮山牧馬侯祠,通知神明一起參與盛會。
(4)農曆4月1日送頭:當年度輪值境主的範圍內居民,會準備紅龜粿、城隍爺神像、紙錢等物品,用於作醮、祈福。
(5)農曆4月9日請佛:輪值境主率鑼鼓陣等請神隊伍,前往各廟宇迎請眾神駕臨城隍廟,共同參與廟會活動。
(6)農曆4月12日遶境巡安。
3、托燈:
香陣隊伍中,屬於西門境中陣頭的「托燈」,上書「浯島城隍敕封顯佑伯」標準字體的長形燈籠,背面彩繪龍圖騰與「合境平安」字樣,並由親勇持舉,托燈有高彩度的吉祥飾邊,呈現屬於金門島本地迎城隍祈福平安的特色,也象徵城隍爺威嚴形象。
4、鄭元和「打花草」表演:
「打花草」是迎城隍陣頭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主角由7至12位小朋友分別妝扮成傳統戲劇中的生、旦、花婆、乞丐等角色,以南管的「三千兩金」為配樂,演出名劇《繡襦記》中的人物鄭元和,因赴京趕考未取功名卻沉溺於青樓,最後淪落為路邊乞丐的傳奇故事;由於參與的男生須打赤膊,且在臉上和身體彩繪,加上逗趣的拍胸腑、打大腿動作,隨著陣頭前進的移動表演,宛如街頭行動劇,諧謔戲謔的肢體語彙,為臺灣地區獨樹一幟的陣頭演出。
5、人力蜈蚣座:
人力蜈蚣座是金門浯島迎城隍西門境特有的陣頭文化,與眾不同的特點是蜈蚣座完全以傳統人力扛抬方式出陣,而且隨神明遶境歷史悠久;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後因受到戰爭管制影響,遶境出陣斷斷續續,直到民國70年(公元1981年)才每年參與遶境陣容;蜈蚣座長16節、每節長度2公尺,每節上面設計2個座位,共可安置32位打扮成民間傳說故事或忠孝節義人物的小朋友;早期蜈蚣座為節省人力,曾改為輪子推動,後來為承續傳統,再恢復人力肩扛;座位上的小朋友彩妝後,成為遶境隊伍中的美麗焦點;由於受限於新冠疫情及經費影響,導致親子蜈蚣座遊行中斷5年,今(2025)年再度回歸,報名也獲得熱烈的迴響。
欣逢「金門浯島邑主城隍爺遷治345週年慶祝大典」,高雄浯島城隍爺返回母廟做客並參與遶境,既是傳統,也是旅台鄉親與信眾虔敬信仰展現,能參與該項迓城隍活動乃與有榮焉;祈盼求城隍爺保佑信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家身體健康;雖然天氣炎熱,但信眾澆不熄熱情,似乎拉近了人與信仰距離,充分展現出融合宗教信仰與文化藝術的金門特色!城隍遶境遊行,結合了宗教信仰、藝術表演與在地文化,是重要浯島文化資產,確實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記憶。
據悉,今年來台已有44年高雄浯島城隍爺,自民國70年分香奉祀以來,向來是旅台金門鄉親們信仰寄託;浯島城隍爺分爐飄洋過海來台,係自民國70年5月15日(農曆4月12日)在金門開光暫奉金城城隍廟內;民國72年,由母縣金門邑主城隍分香來台的高雄浯島城隍爺,農曆4月22日完成安座儀式,並於農曆4月22日完成安座儀式;於同年起,同時成立高雄市浯島城隍管委會,並且一直供奉在高雄市鹽埕區大安街106號高雄市金門同鄉會館4樓現址,每日由專人上香祭拜,包括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地區旅台的金門鄉親信眾亦前來焚香膜拜;因此,每年農曆4月22日聖誕千秋,皆會舉辦2天建醮祝壽、犒軍、平安宴、博爐主等活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