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探索金門城明遺古街風華再現

【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如果您想真正品味金門的老街道古意,絕對不能錯過「明遺古街」 ,這條古街雖只有百來公尺,卻完整保留明代傳統建築的步行路,在北門城的守護下,除保留明代中葉建築韻味,卻也靜靜散發珍貴的明朝之美。

置身於這條昔日有「臺閩第一街」之稱的金門城明遺古街老街道,彷彿走入600餘年前的歷史時光隧道裡 ,除此之外,老街周遭還有巧奪天工的翟山坑道、古崗樓、文臺古塔、金門高 粱酒史館(葉華成古厝) 等景點,舊金城(金門城) ,真的是旅遊金門休憩的好去處 ,而金門城「明遺古街」,經過2011年12月30日落成啟用至今已有2年多的重建工程,將原貌加於修繕,完成古街三棟示範建築主題展示館「明遺古街故事館」、「酒鄉文化館」及「黃天佑紀念館」,為金門古蹟名勝再添勝景新貌。

「明遺古街故事館」展示金門城的歷史脈絡和居民生活,「黃天佑紀念館」展出黃天佑醫生的出洋經歷、返鄉行醫和 所建的洋樓式樣的特殊性。「酒鄉文化館」則希望藉由酒類相關產業的小酒館經營、傳統產業體驗、高粱酒的相關展示,帶動金門城特有的文化產業。


根據金門縣觀光旅遊網站資料,「明遺古街故事館」屋主為金門城陳家,最初由大陸永春遷居至金門的斗門,在明末期間因金門城水質佳,適合製作豆腐的關係遷入,民國初期陳家在此居住並以雜貨行、油坊、蔗舖販售為業,為明遺古街故事館的前身。

根據金門縣觀光旅遊網站與文化資產局資料來源,黃天佑13歲跟隨父親前往新加坡並習醫,於29歲返回金門行醫為業,民國22年興建黃天佑洋樓,以正廳為「醫生館」替鄉里服務,可能是金門最早的西醫。黃天佑洋樓與金門多數洋樓興建時間相近,形式差異在於其「帕拉迪奧式樣」的建築風格,對稱集中的古典主義 佈局,強調建築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比例,形塑出端莊樸素而又高貴的氣質。而屋主後代表示,黃天佑自星攜帶設計圖返鄉,交由金門本地的匠師施作,這棟番仔厝的形式迥異於一般的類型,主要的差別在於入口類似於西方建築由短邊進入,入口門廊與三角形山牆,呈現鮮明的西洋文藝復興風格,為金門唯一的類型,非常具有建築價值。

位於金城鎮金門城北門遺址旁的「明遺老街」,係一條全長約百餘公尺,配合昔日手推板車的寬度,以石板條鋪設而成的街道,兩旁的老式街坊看來既低又矮,雖然斑 駁破舊,卻是古意盎然,地方相傳明太祖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建築金門所城時,即已開闢這條街道,既是交通往來要道,也是貨物交易的市集所在,所以也有「賣菜街」的舊稱。

「明遺老街」南端有獄帝爺宮,北端為王公宮。南為街頂,北為街下,街道四方出口,古時候為了防盗,都設有隘門,街道寬3米,中央1米亂石鋪面,以免行人雨霖泥淖難行之苦,兩側夯實,留40厘米寬的轍車道,這些都是商家體貼顧客的精心設計,可以看出當時外國的商旅應該經常在這裡進行交易,呈現出戰時的繁榮景象,由於過去古街中央為零星石塊所鋪設,不如今日排列緊密,兩側則為土路夯實,每遇甘霖驟降,行人皆行走於石上,以防泥濘沾身,後經歷砲戰摧殘,路面受損,行路之不便,金門當地人士決議每戶出資900元,配合政府資金以修建此街。

根據台灣大百科全書資料顯示,金門城建城於明 洪武21年(1388年),原本為軍事目的而興建,隨著駐軍與眷屬等相關人等的移入,促成商業活動的興起,在城內發展到了飽和之後,順著城內的主要道路向外延伸,便在城外產生了市街,金門城北門外的市街,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明代中葉創建,清康熙20年(1683年),也就是清室平定台灣明鄭那一年,一向深信 地理風水,自己也正為夫人未能生育,而苦惱的金門鎮總兵陳龍,以金門城所圮壞嚴重,而后浦氣勢正旺,因此,將總兵衙屬從金門城遷往后浦許獬讀書的「叢青軒」,也就是現在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的「清金門總兵署」,這條街道的商業氣息才漸漸消散。

桃園縣金馬離島文教協會理事長陳再旺表示,他前些年曾多次遊歷此地,屋舍破舊不堪,他去年底回去重遊老街,老街已經有整修過,風貌更勝與往昔,古街並不長,大約100多公尺,不過卻遺留著濃濃的歷史味,再現幽古風情與歷史風貌。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